脂肪肝是指因为种种原因引发的肝细胞内脂肪聚积太多的恶变。脂肪肝病正严重威逼国人的健康,脂肪肝成为紧随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,已被公觉着隐蔽性肝硬化的普遍起因。
脂肪肝是一种普遍的临床迹象,而非一种仅仅的病症。其临床病状轻者无症状,重者病情凶猛。一般而言,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,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。正常人的肝内总脂肪量,约占肝重的5%,带有磷脂、甘油三酯、脂酸、胆固醇及胆固醇脂。脂肪量超出5%为细微脂肪肝,超出10%为中度脂肪肝,超出25%为首要脂肪肝。
当肝内总脂肪量超出30%时,用B超才可以检测出来,被B超检查明确诊断为“脂肪肝”。而脂肪肝病人,总脂量达成40%-50%,一些达60%之上,多半是甘油三酯及脂酸,而磷脂、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只少许增大。
病因
1. 酒是祸首,长期饮酒,导致酒精中毒,致使肝内脂肪氧化减少,慢性嗜酒者近60%发生脂肪肝,20%~30%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。
2. 长期摄入高脂饮食或长期大量吃糖、淀粉等碳水化合物,使肝脏脂肪合成过多。
3. 肥胖,缺乏运动,使肝内脂肪输入过多。
4. 糖尿病。
5. 肝炎。
6.某些药物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损害。
临床表现
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,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,易被忽视。
据记载,约25 %以上的脂肪肝患者临床上可以无症状。有的仅有疲乏感,而多数脂肪肝患者较胖,故更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。因此目前脂肪肝病人多于体检时偶然发现。
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,可有食欲不振、疲倦乏力、恶心、呕吐、体重减轻、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。
肝脏轻度肿大可有触痛,质地稍韧、边缘钝、表面光滑,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和肝掌。当肝内脂肪沉积过多时,可使肝被膜膨胀、肝韧带牵拉,而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或压痛、发热、白细胞增多,易误诊为急腹症而作剖腹手术。
脂肪囊泡破裂时,脂肪颗粒进入血液也可引起脑、肺血管脂肪栓塞而突然死亡。若肝细胞脂肪堆积压迫肝窦或小胆管时,门静脉血流及胆汁排泄受阻,出现门静脉高压及胆汁淤积。因急性化学物品中毒、药物中毒或急性妊娠期脂肪肝,其临床表现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的表现,易与重症肝炎相混淆。
此外,脂肪肝病人也常有舌炎、口角炎、皮肤淤斑、四肢麻木、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的改变。少数病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、牙龈出血、鼻衄等。重度脂肪肝患者可以有腹水和下肢水肿、电解质紊乱如低钠、低钾血症等,脂肪肝表现多样,遇有诊断困难时,可做肝活检确诊。
治疗
到目前为止,尚无防治脂肪肝的有效药物。一般常选用保护肝细胞、去脂药物及抗氧化剂等,如维生素B、C、E、卵磷脂、熊去氧胆酸、水飞蓟素、肌苷、辅酶A、还原型谷胱甘肽、牛磺酸、肉毒碱乳清酸盐、肝泰乐,以及某些降脂药物等等。
上述药物虽然很多,但大多仍需要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以及安全性,因此,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选用,切不可滥用。
(责任编辑:单文贤 实习编辑:柯宗兴)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擅长领域:急慢性肝炎、乙肝、丙肝、肝硬化、重型肝炎、免疫性肝炎、药物性肝炎、脂肪肝的诊治及人工肝治疗
擅长领域:各种病毒性肝炎、肝硬化、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脂肪肝、药物性肝损伤、自身免疫性肝病、原发性肝癌以及各种原因所致顽固性腹水、黄疸和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
擅长领域:付小义,男,副主任医师, 医学硕士1990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。1996-1997年师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著名肝病专家田德英教授门下学习。2000-2004年师从湖北中医药大学我国著名中医肝病专家张迟志教授门下学习。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年。有15年的肝病及各类传染病的临床诊治经验。特别对乙肝、丙肝和疑难传染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。善于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各类病毒性肝炎(如甲肝、乙肝、丙肝、丁肝、戊肝、庚肝等肝炎)脂肪肝、酒精性肝炎、药物性肝炎,自身免疫性肝炎,肝炎后肝硬化等。勤于总结临床经验1999年主持完成湖北省科研课题1项《人工肝支持加中药治疗肝衰竭》证书编号:Ek990442,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。